新異教 Paganism

凱爾特八大節慶中文翻譯,有共同原則嗎?

Wheel of the year

德魯伊、威卡等大地信仰遵循的凱爾特八大太陽慶典,不僅英文名字、拼法會有所不同(因為取自不同語言或文化傳統),中文譯名更可採用音譯、意譯、借用等不同翻法。

有時因為與基督教與現代主流節日係出同源。因此還會挪用既有節日的名字。到底是在指異教節日還是其他文化的節日,有時其實並不清楚呢!這裡整理一下目前常見的中文譯名,以及一些我對節慶名稱的想法!

凱爾特八大節日常見中文名稱

可以見到四大節(跨季節日)為意譯、音譯,也比較不標準化。四小節因為是小節,較常見的情況還是直接採用二分二至的名稱,較少刻意另取中譯的情況。若要凸顯凱爾特傳統及原文唸法的話,翻法如下:

  • Yule 冬至:耶魯節
  • Ostara 春分:奧斯塔拉節
  • Litha 夏至:利塔節
  • Mabon 秋分:馬布節

我個人喜好四小節音譯,這樣凱爾特淵源顯而易見,不會與一般節氣討論混為一談。但現在由於慶典並不這麼普遍,刻意音譯反而難懂難記難發揚。

此外,作為語言愛好者的潔癖心態,我會期待八大節慶譯法能按照同樣的原則,因此理論上不是很情願 Yule 稱冬至而其他四小節音譯,或是 Imbolc 借天主教的聖燭翻法、Beltane 借 May Day 的五朔節翻法而收穫及森慶又屬異教獨有,如 Imbolc 和 Candlemas 明明是不同的字、表達不同意思,卻被合併成同一個概念了。也許因為普遍,聖燭、五朔等中文我其實也覺得是 Candlemas 和 May Day 很棒的翻譯,若要按照我的潔癖心態不採用,那要採薩溫這樣全然音譯?又或是森慶、收穫的意譯,才能反應原字的特性呢?理想與理論上,要是能因為文化的強健而產生本土語言自然的稱法是最好的了,但是那只有交給未來。四大節如果採音譯,不但大家在論述的時候能清楚是在討論哪個字源,也可以順便了解這些字的念法,並暫時性避免誤導(例如「森慶」的「森」在 Samhain 真的具有這麼指標性的意義嗎?)若是這樣,則翻法可能為:

  • Samhain:薩溫節
  • Imbolc:尹默克節
  • Beltane:貝爾坦節
  • Lughnasadh:陸那薩節

是不是很不直覺?呵呵。但是由於普遍,薩溫節這個翻法的接受度已經很高了。

至於 Lammas,因為較屬於英文以及威卡傳統,所以就不考慮採用這個辭彙了。

簡而言之,我認為八大節日由於目前在中文地區重要性或共鳴程度不一,所以也發展出不同的翻譯原則。我偏好若有一個譯名開始勝出,我也跟著使用,讓討論更為流暢。若沒有顯著開始通用的,則表示還有很多討論跟應用的空間啦!

1 comment on “凱爾特八大節慶中文翻譯,有共同原則嗎?

  1. Pingback: 今天的凱爾特冬至,已不再只是凱爾特冬至 – The Other Worlds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