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啟動內在光能」這套神諭卡,粉水晶和寧靜藍的夢幻色調及圖像非常吸引人,數位合成畫風自成一格,很適合宇宙或能量或是輪迴的主題。但是我覺得作者本人Rebecca Campbell(芮貝卡.坎貝爾)更值得大家多認識一下,她可能比你想像的更務實!
她所宣導的最大核心價值觀,在於「 把你的靈魂織進你的日常生活」,好好活在地球上而非只追求靈性特殊體驗,因此「傾聽靈魂絮語,然後鎖定一小步來採取行動」,是她各種神諭卡以及工作坊的共通格式。
我很喜歡芮貝卡.坎貝爾,甚至後來參加了她的會員(rebeccacampbell.me),後來想想,覺得她有這四大特點,是很好的身心靈工作者特質,也能說明她課程及產品的特性:
一、她推廣靈性的日常
二、一視同仁
三、高效美學
四、務實容易親近
一、她推廣靈性的日常
如前所述,瑞貝卡最常講的一個詞就是把靈魂織進生活(”weave your soul back”),鎖定一小步(”baby steps”),好好生活,才講得上靈性。她在一個工作坊說,靈性者或是創作者,容易長期有很多想法或靈感,若沒採取行動去表現想法、說出想法,這些能量便不斷漂浮在乙太之中,沒有出路,而會讓這人的生活產生滯澀抑鬱之感。
長期以來我認知到自己有喜歡創作但卻不敢表達的這類問題,並開始找化解之道。在追求靈性的過程中,也是很容易流失在腦海或感受之中,而與現實脫節或對現實不滿,把生活大小事都送到上層意識來思辨一番,似乎是本末倒置了。這是上三脈輪過度發達而三輪太過虛弱的顯現。因此,後來我常常想如何把神聖變得不「那麼特別」,要在日常俗務中就能體會並實踐。
而在Rebecca的工作坊中,是我第一次聽到他人用這麼淺白的語言描述出來,頓時對她開始信服。過去在心靈界,人們太少強調採取行動或是日常這件事,多半追求超凡的體驗。但若少了日常生活的角度,一來失去與自己生活的連結,智慧變成只有別人能給而非來自內在,二來較難注重具體的變化,三來讓進化與進步顯得好像一定要有抗達里尼覺醒之類的重大覺醒,才叫做有靈性。
現在,確實有越來越多占卜者或靈媒等人在強調,自己要運用自由意志,生活才會改變,不是請人通靈或占卜之後,生活就會神奇的改善了。決定採取行動,並把日常視為神聖的一部份,請人占卜才有意義。
二、一視同仁
隨意挑選一個影片來看,就會發現她的說話風格非常沉靜內斂,讓人非常喜歡她的態度。在冷靜謙恭之下,她倡導的許多價值觀都對世界非常有幫助。例如:
- 不要為自己或他人貼標籤,用高敏、通靈、共感等詞彙強調自己與眾不同
- 要記住光行者不是來互相競爭,而是來共存共榮的
- 不要將他人偶像化,否則會習慣將責任推到別人頭上,同時也矮化自己
學習身心靈領域的過程中,我常疑惑,要靈力高強的人才是有靈性的人嗎?不會通靈的人就比較沒資格談論靈性嗎?不追求靈性的人就比較沒靈性嗎?內心深處我知道答案是否定的,但我也是很少看過針對身心靈界的「ego」這麼四兩撥千金、直白而溫和的討論。這讓我信任她的價值觀與能量,因為世界人際的各種紛爭與不平,用這些同樣的概念,都可以為我們帶來更多尊重及和平。
三、高效美學
從神諭卡到他的網站、手冊、書籍影片,Rebecca的品牌形象鮮明而精緻,豪不愧對她過去廣告以及創意總監的背景。就連他的第三套神諭卡(The Rose Oracle),換了一位合作插畫家,也是維持一致的風格,也同樣高水平、高標準。不但如此,她的品牌語言也延伸到其他媒介。在她所有影片中,也可窺見影片背景中的工作室,是風格一致的玫瑰花、清爽色調、及三角幾何元素。Spotify 播放清單的視覺及命名,也呼應著書名或是網站上個個同主題的冥想課程,這樣學生和粉絲們都很容易辨認。工作坊或是儀式手冊也完整接續她的其他產品,結合神諭卡圖片、或是引用某些書籍的概念文字。

如此一來,她的教學主題以一致的名詞、一致的結構,貫穿各個媒介。例如在讀她寫的Letters to a Starseed這本書時,就可以找同名的Spotify播放清單。在書中或是神諭卡中接觸到一個很有感的概念,也可以在會員網站中找到相對應的主題冥想,甚至是音樂清單。迷你工作坊或練習的手冊,也可能將你指向特定一套神諭卡或是某些卡片。同樣的主題,藉由不同形式復述、練習。看似飄渺,實則嚴謹,內容雖多卻不紛亂。要是接觸過設計系統(design system)的人,一定會很佩服在靈性領域見到這樣清晰呈現的設計語言。
我一開始雖然被她所創造的視覺氛圍吸引,但也半信半疑,怕是表面美觀但理念不合或深度不足。後來,我藉著這視覺上的好感來認識她以及她的理念,發現在美觀的設計下,其實有許多細緻的學習體驗及使用者體驗。圖像仍是輔助,但確實是教學主題的良好載具。
四、務實容易親近
前面提到Rebecca性格安靜沉穩,措辭保守不喧嘩,這不但讓內向的我覺得很舒服,也讓她在這個領域更顯得獨樹一格。在身心靈領域,各個網站書籍都販賣覺醒與超脫的可能性,充滿吸睛、誇張、極大化的用詞。我覺得這領域的實踐者應該對此多點自我覺察並多負點責任,因為雖然神性就在那裡沒有錯,但當我們一再重複販售並專注於那極大化的可能性,就開始偏向不實廣告了,因為任何人都無法保證客戶無限的美好與成長進化,人也不可能一連串的得到無限美好與進化。而且,不斷被那些超凡的層次所刺激,並不是很健康,鼓勵無止盡的慾望,也有種疲勞轟炸的效果。所以我們不應該鼓勵彼此汲汲營營,應該鼓勵彼此相信自己的腳步。
這就是她的網站舒服、高質感的原因之一。她的文案常描述簡單的動作,不過度重複偉大的詞彙轟炸讀者,非常符合她安靜的氣質,也讓人更容易吸收教學主題及產品。在使用者經驗的領域而言,有紀律的控管文案用詞,最終大家都受惠(這是我的工作領域範疇,因此很有體會!)。
當Rebecca在課程中舉生活經驗為例的時候,我也覺得她的故事很容易讓我有共鳴。例如,她的第一本書,是在還有正職的時候,每天上班過程中,規定自己在玫瑰花園裡寫作十分鐘,而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另外,她自小離開澳洲的家,去地球另一端的英國居 住、然後自力更生,這樣的經驗我也很有共鳴,很期待聽到她對家分兩處、聚散離合的感情及思考。
再好,也不一定完全適合你我
好跟適合是兩回事,除了一路吹捧,我也分享以下我有所保留的兩點。
- Rebecca的教學內容有基督教與天主教的背景。這很適合西方許多希望與這個背景共存或是希望緩慢另闢他徑的人。但是對於完全沒有基督教包袱的我而言,聖母瑪利亞等角色的存在感有點太重,神聖自然的視野較少。
- 他的教學是新世紀的角度,建立在星際種子、阿卡莎等基礎、還有她在印度受過的教育之上。雖然她引用新異教的八大節、各國文化的神,也非常重視自然,但是對於本身修習大地信仰或其他新異教的人而言,她的著力點是間接的。例如她的布莉姬女神冥想,是以Rebecca本人發明的靈魂之花以及靈魂之殿作為入口,不符合我接觸凱爾特大地信仰的途徑。她並不明言自己是新異教徒,我向她學習的事情也不是新異教方面的主題。
最後綜合所述,我對Rebecca的喜歡及尊敬,仍回到她所教的課題:喜歡、尊敬她,但不一定要認同她的理念。不需要跟一個人屬於同「教派」,才能有所收穫。光的概念很廣大,很多人有共鳴,跟我所屬的大地信仰及女巫信仰沒有絕對的關係,有時相衝突、有時相輔相成。
原本我對星際種子、光行者的話題其實無甚共鳴,也擔心自己胡亂買了只有外在美的卡片,收購之後有種隔閡,話題開啟得不太順暢。直到後來我直接參加他Rebecca Campbell(芮貝卡.坎貝爾)線上工作坊並看他的影片之後,才開始了解她使用的語彙及價值觀,開始信任這套卡片,並深深為這個人所著迷!如果你想更認識她,或是不確定她的題材是否適合你,建議從她的網站及Youtube來感受一下再決定。
剛好台灣時間2022四月20到22,她會與出版社Hay House合作舉行免費的三日工作坊,有興趣的人可以報名參加。

0 comments on “啟動內在光能、星際種子作者芮貝卡.坎貝爾Rebecca Campbell四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