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異教 Paganism

每逢佳節倍思親,蠟燭點點只一人。今年,我有好好過節。

原來,過於彈性從簡,既讓我覺得失去歸屬感,也失去創造文化的踏實。我得「創造」節日傳統,讓家與傳統的感覺能跟著自己、帶得走。

一切「從簡」

我是喜歡過節的人,但是自從搬離家園之後,每逢過節都是從簡,告訴自己心裡有慶祝就好了,不用行為上物質上一定要過才算。初到異地,生活圈小,預算低,每個公寓都只能住短暫的時間,所以特別的裝飾或食物能不買就不買,時間也能省則省。

多年過去,一種失去的哀愁浮現。小時候為什麼農曆年大家都忙好幾個禮拜?中秋節的故事是什麼?我漸漸忘記了。過年,身邊又沒家人,有什麼好過的?聖誕節又不是我家的傳統,有什麼好過的?華人節日又沒放假,根本沒空準備,有什麼好過的?凱爾特節日,沒人共賞季節說幾道咒,沒人吃我的菜喝我的酒,有什麼好過的?

我漸漸了解,這樣「彈性」、「簡單」的生活,既讓我覺得失去歸屬感,也失去創造文化的踏實。原來,生活不斷變化、居住城市變動、鄰居朋友遷徙,會讓人沒了過節的信心,因此,我需要「創造」傳統,讓家與傳統的感覺能跟著自己、帶得走。要是沒人比你更想過節,那就得自己主動過。

失去的節日

後來,我有時會在過節的時候揪團吃飯,或是買粽子年糕之類的跟室友朋友吃。今年中秋節我邀了男友一家人晚上賞月,雖沒規劃好,弄得大家在外面站了整晚沒得坐,但吃餅喝茶講故事,結果很開心。

今年,我也讓自己好好過薩溫節,從十月開始就進入Samhain-tide(薩溫節期間),讀老婦的故事,買了薩溫節小書、挑選想進行的儀式跟採用的食譜,買了平時絕不囤積的蠟燭和草藥,精心挑選了線上要參加的活動。

男友家每個節日都有既定的傳統,各個節日會在不同親戚家過,每年感恩節的胡桃派都是同一個人亮相。他了解我的心路歷程之後,表示支持這個「創造傳統、維持傳統」的心情,甚至在參與了我的德魯伊收穫節儀式,幫我約好大家過中秋節。身邊有親近的人一方面支持,一方面參與,一方面在背後看你有沒有說一套作一套,也等於是我證明自己的對象,但最主要還是在於負責吃(節日都馬是吃為重點!),讓我備受鼓勵,準備過節。

今年,我有好好過薩溫節

今年薩溫節期間,我的十月很豐富:
– 月初,研讀凱爾特的Cailleach女神
– 搜集資料並篩選過節的靈感
– 薩溫節前一週,參加了線上的Witches Ball,有線上市集、有女巫搖滾,氣氛十足
– 在美國混亂的多事之秋,重複運用一些祈禱及法術
– 參加Cerridwen女神的線上聚會
– 在少出門的疫情期間,跑了幾趟商店,就為了找藥草和黑色蠟燭
– 月底,買了南瓜以及巫婆湯的材料
– 用 kava kava 及一些藥草做了divination potion,抽卡牌
– 薩溫節前一天,給公寓做保護法術,跟精靈惡靈劃界線
– 薩溫節當天,報名了一場通靈會(本來是預計參加Selena Fox 的全天線上慶典,結果發現忘了報名,本來行程包含的soul cake 我就自己做了)
– 薩溫節週末,進行德魯伊的薩溫節儀式,還有比較個人的摩莉甘儀式
– 薩溫節早上,做傳統愛爾蘭傳統鬆餅

這些都列出來,真嚇到我了!看起來像是花了非常多時間吧。

我想,自己內心應該是有很深的偏誤,覺得過節、放假、開心,是不應該的。

重新校正過節的心情

我給自己許可,把過節的期間拉長,並且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當當看別人口中「很重視某某節」的那個人。希望能從而找到自己最喜歡什麼,過於從簡的時候,失去的是什麼。

想要嫻熟任何事情,總要有個開始。家庭背景是最早的開始,例如過生日並不是我家的重大傳統,現在身為大人,對於過別人或自己的生日還是有點無所適從。或像是學鋼琴,或像學習如何舉行典禮一樣,許多禱詞或是儀式過程,都是從笨拙的臨摹階段、重複背誦、分割成一小部分,一次練一點開始。看似花時間,看似很假,那都是必經之路,透過重複而熟悉。沒經過生澀期,不可能純熟也不可能內化。因此,節日要過得深化,心境和行動都不能缺,傳統是靠累積的,沒有奉獻時間和專注力,當然不會有傳統囉。

因此,雖然不可思議的花了不少時間跟比平常多的錢,我必須把它當作長遠生活目標的開始來看。純熟了,了解了,就能夠再簡化。

凱爾特八大節的過法

在廣泛的慶祝各種方式之後,我似乎能把對我而言的核心價值稍做分類。

1. 想要女巫聚會

這是最根本的,想要跟其他人類一起過節的心情。就像對陌生人說「聖誕快樂」會分享喜悅,節日之所以跟平常靜心作法不同,就是因為不只是自己。而這樣的聚會不應只是吃喝,而是有個針對節日本身的主題。(身在海外,標準的過節方式常常就是一起吃飯,雖然這是團聚機會最高的方式,但因為算是一種從簡手段,有時節日本身的意義也會流失。)

在過節的時候,我想要聽聽別人在這個節日的心情、故事,以及關於這個節日的知識。過年相聚的樂趣常常就在傳誦十年前那一次的搞笑事件,然後延續下去。一個節日如果與某種樹、某些女神特別有關,那當然這就是我們齊聚一堂向祂們致敬,也彼此分享知識的時候。尤其我的信仰以大自然為主,女神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在過節的時候則會特別想紮根,有神祇作為錨點,感覺更踏實聚焦且有主題性。

我參加的Cerridwen聚會,是一個修過課的線上學校(Motherhouse of the Goddess)所辦的,兩位主講人從聊現實生活怎麼用大釜,到拜訪Cerridwen的引導靜心,雖然內容滿個人的就不分享,但我感受到女神用我非常親近的家人的面孔呈現,那種感動與感謝就是節日想體會的心情。

社交氣氛,讓獨修派的我覺得不孤單,提高正向以及社群思考的能量,也提醒我們將能量分享出去,是值得的。

2. 音樂會演唱會、市集展覽

來來來,聽歌(錄影已經上線了)

女巫搖滾 D’Raven Ashly & Cruz Machine

沒有聖誕歌的聖誕節,還是聖誕節嗎?用音樂提升能量,不開心都難,非常自然而然地進入「慶典」心情。比起法術或是烹飪,放音樂是最純粹最開心、最能享受當下並敞開能量的過節部分。但比起每天都能聽的歌,參加節日專屬的演唱會更有特別能量,當女巫搖滾songtress D’Raven 説,We’re celebrating Samhain, the full moon, the blue moon! 是不是全場觀眾朋友都興奮起來了呢!演唱會去市集都會帶氣氛,市集更是看看大家都在做什麼、說什麼,讓節日有活生生的感覺。

因為疫情,活動都是線上,演唱會是事先錄好的,她本人則在Zoom channel中。當影片中的她拿出骷髏杯,説 Let’s enjoy this Samhain together,我理解到這僅屬於當下的時刻多麼難得!因為,那是這一天、這個季節獨有的,這讓人多興奮,我幾乎覺得,在第一次放了一首歌之後,節日就算開始。


3. 個人儀式及祈禱

除了向外連結,當然還有內在專屬自己的節日意義這個部分。自己重視什麼、這個季節需要什麼,就選那些相關的活動去做。例如我有看到一個 spin your fears 的小遊戲,把自己害怕的各種事情寫在小圓盤上,然後轉輪盤看轉到哪一個,就針對那一個恐懼做靜心。又或者,準時慶祝藍月比季節性指標的薩溫節更難得,那也許這週末就圍繞著滿月儀式。

最近,也許因為看了比較多愛爾蘭精靈的民俗故事,所以對於精靈怕怕的,所以特別清理並做了保護屋子的法術(地毯經過吸塵器的撫觸之後好鬆軟,看了好舒服啊!)。家與火之女神布莉姬的獻祭也是一部分,在點上蠟燭擺上獻祭的麵包之後,一到旋律漂入腦中,不由自主唱起了Lisa Thiel 獻給布莉姬的歌曲Imbolc。由於二月過節時記得了旋律,這時自然而然化作祈禱的一部分,我覺得很開心。

不如就來首 Lisa Thiel 的 Samhain Song 吧

4. 我的巫婆湯

過完薩溫節這一天,我暗自感嘆,自己的女巫新年,真的很像農曆新年,就是泡在廚房煮煮煮、吃吃吃、洗碗再洗碗,真是太好笑了。

吃喝是將節日具體化最簡單的方式(聽音樂畢竟不是自己在創造)。可以做正餐、做點心、調飲料,無論如何都可以找到符合季節或傳說的食譜,要特別鋪張或是從簡都有辦法。

先前提到的冬季食譜Cailleach soup,我真的做了。當男友聽說我晚餐想做這道僅有三種主要食材的奶素湯(大蔥leek、kale羽衣甘藍、馬鈴薯),他忙不迭說,「除非很有特殊意義,不然就不用麻煩了」。我其實也是半信半疑,但一研究,這湯好像係出一道普遍的愛爾蘭一菜「colcannon」,所以我更加想做。一吃,驚為天人,在大蔥、蒜末和奶油的交互作用下,湯汁的美味絕不輸肉湯,既有鄉間的純樸,又有傳統的美味。在我講出colcannon的名字的時候,他恍然大悟,說小時候他媽媽常做(原型是更像馬鈴薯泥而不是湯)。

另外,屬於薩溫節傳統的soul cake以及屬於愛爾蘭傳統早餐的griddle cake,因為都屬於我不熟悉的麵糰類,所以小差錯頻出,但因為是傳統食物,讓我有種置身Jackie 愛爾蘭家中溫馨廚房的錯覺。

完全不是打廣告,但是今年Llewellyn Worldwide的薩溫節八大節小書給了我許多非常好的點子,內容多元有趣,而且實用。它不但分別介紹古代習俗跟現代新傳統,也考慮新異教的多元化,分別介紹各種門派過薩溫節的不同精神主軸,以及禱詞。近來加州火災不斷,我便給其中一套禱詞加上旋律,為大地祈禱:

A Samhain Blessing on the Land

May the winds be gentle,
May the bees be blessed,
May water flow free and clean.
May cold pass to heat
in even measure,
For each right month of the year.

5. 文化角度而非信仰角度的慶祝

以女巫年曆的角度來慶祝節日,畢竟是只屬於特定族群,因為信仰是個人的選擇,要強調女巫的角度,就比較難跟不是女巫的人就共享。由於我們所謂的新異教信仰是來自其他國家跟文化,文化角度是種更白話也更深入的慶祝方式。對我來講,嘗試做普遍的愛爾蘭的料理就是這種心情。

如果可以,我也希望順帶了解,當今愛爾蘭人真的會慶祝這個節日嗎?對普羅國民而言,這一天的意義是什麼、現在有什麼比較大眾化的慶祝方式?例如追思祖先的各種面貌,還有在蘇格蘭刻南瓜跟小朋友變裝真的是要刻可怕的臉,因為嚇走精靈是普遍的文化脈絡等。這不僅開闊視野,好像去了一趟小旅行,跳脫女巫的眼光對文化根源也是一種尊重,另一方面,能跟更廣大的族群有共鳴。若跟朋友介紹,「古代愛爾蘭人跟凱爾特人是這樣過的」,或是「這是那裡獨有的一道菜/一個傳說故事喔」等等,大家會比一個煞有介事的「二十一世紀女巫們是這樣過的喔」更有興趣。

未來,人少少或是一個人過節(或是一個半?)的可能性還是很高。不過,好處就是過凱爾特節日的時候保有個人的自由。今年因為疫情,多數實體聚會都取消了,所以社交活動變少,我才保有了自己的空間跟時間,以我想做的事為主。一旦要跟更多人交際,那麼要如何把這些我所重視的部分融入到社群之內,如何空出時間給自己做私人的部分,如何不出櫃的朦朧出櫃(?),以及漸漸溝通給別人知道我的需求、我的節日過法,這都是將來要把節日變為傳統、變得內化的旅程。

大家都在過萬聖節,我還是會特別想念親人跟朋友。

下一個期待的,是我最愛的冬至啦,但還是希望時間過慢一點。

0 comments on “每逢佳節倍思親,蠟燭點點只一人。今年,我有好好過節。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