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群島中最大的島Inishmore 沒有特別的神話故事,但是為了一睹西向的大海景色、一睹存在於克爾特族西邊的Tír na nÓg(Land of youth,也就是 Otherworld)、及維京人突擊而來的海岸,我搭上了船前往Inishmore,去參拜鐵器時代的堡壘 Dun Aengus。
阿蘭群島(Aran Islands)有三個島,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沒有辦法一次一往打盡,要不從東北的 Rossaveal港口去最大的 Inishmore,要不就從南邊的 Doolin 港口去 Inisheer 或 Inishmaan。一日團的行程,也都是分為 Inishmore一日遊,或者是莫赫斷崖加Inisheer一日遊。這三個島分別為大、中、小,由於位置偏僻、地質古老,真的有心去找神聖景點的話,差別不會太大,真正的差別在於遇到誰、誰能夠帶你去,畢竟旅遊團不會帶你去走遍雜草從中的枯石聖井、留時間給你在那兒細細品嚐。就一般景點而言,Inishmore有鐵器時代的古堡,是Heritage Ireland 的一部分。
前往阿蘭群島渡船要看當天天氣臉色,戰戰兢兢一早出門去等車,不曉得下雨是不是行程就取消了。前往港口的巴士路上,竟然遇到同樣從加州來的一對夫妻,是舊金山知名早午餐店老闆的父母。
大多旅遊公司只提供Inishmore的交通和簡介地圖,不做導覽。導覽介紹要自己在島上找,一下船導遊們就在那裡等著了,有的是開小巴、有的是馬車,也可以自己騎腳踏車。從島上的東北著陸後,小巴導覽團便出發了,繞經島上八百多居民的日常生活一隅,傳統的茅草屋 thatch roof 也不多。
路上遇到牛牛擋路,等了一陣之後導遊無可奈何,下車去拍打他們,外加喇叭,把牛往路邊趕。結果一轉個彎,遇到一小群牛一起擋路。他們被我們追趕得越走越快,後來終於靠到路邊了。
往Dun Aengus 的起始處,有幾棟概著稻草屋頂的白牆建築,賣手工藝和紀念品。凱爾特神話和相關的女神形象在愛爾蘭其實很少見。在Galway待過半天之後,這是我第一次看到 triple spiral以及女神形象。
隔壁的咖啡屋Teach Nan Phaidi(推測是 Paddy’s House 的意思?)相當有名氣,但來不及用餐,只買了scone和carrot cake嚐嚐味道。濕潤有味還不錯。這次歐洲行,常常為了流連景色發呆拍照,寧可犧牲吃飯時間。
導遊不會帶你到古堡,一律都要從遊客中心步行前往。雖然很明顯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不過這裡路牌少到不行,總讓我怕怕的,這鄉間小路,一走錯就是好遠!沿著路走,許多馬車跟駕車人在路邊休息,應該是剛讓觀光客下車爬山去了。好個日常的愛爾蘭鄉野工作景色。
走了五分鐘到了遊客中心,那裡也有個小小的口字形廣場建築,在賣紀念品。Inishmore最知名的手織毛衣紀念品就在此。這是一位太太親手織的傳統愛爾蘭漁夫穿的保暖毛衣,店裡每件都是她親自織的,邊招呼訪客手裡也不停。除此之外還有圍巾帽子。島上有其他店家有賣,就不是他自己織的。觸感厚實粗曠,我的背包絕對帶不下呀。
訪客中心非常小,有四面牆的展覽簡介,耐心細看的話可以了解不少背景。在Dun Aengus,我理解到一個明顯的道理:古蹟身負多重的歷史,沒法用「是哪一年建的」一個問題來理解。
古堡肉眼望去好像是單一的一個遺跡,但其實每個年代的前人都自己加上了不同的部分,如今我們去見一個堡壘,既是史前的傳說時代神祇現身的場景,也是世紀初真正的人類祖先創造這些故事的地方,也是維京時代航海行經之地、十世紀左右基督化的軍隊國家保護國土的要塞。曾是神聖之地、或集會之地、到了某個時代變成軍事要塞、另個時代變成廢墟、某個時代又變成皇族度假處。
去一個地方,每人尋找的故事都不同。
天氣陰陰的,隨處可見的綠草灰石、長長的石圍牆、一望無際的丘陵土地和大西洋、清淨的空氣和不知名的花草,對我來說樣樣都很新鮮,且證明我真的在愛爾蘭啦!
這裡還蠻保持戶外樣子,沒有去增設人工的步道。
往上攀爬大概半小時後,就來到堡壘的外圍。印象中這是第一次後人擴建的。
Dun Aengus 大約有三層圍牆,一開始鐵器時代的是最內層,後來中世紀擴建最外層,更後來有人建中間那一層。
功用從瞭望變成駐守、而後變成會舉行實際儀式的地方。後來隨著年代沒落了。
此時早已放晴。原做好心理準備,會有個陰雨綿綿地愛爾蘭假期,想不到第二天就被賞了個這樣大晴天。
是心理錯覺,還是大西洋的顏色不太一樣呢?好像藍的比較淺,在靛與藍之間,難以定義。面對著大海的族人,究竟以什麼樣的心情看它呢?覺得是世界盡頭,或是撩人的未知?是充滿財富、迎賓接待海上訪客的尊貴感,又或是處於邊陲別無選擇的感覺呢?
當初看到我們這導遊時, 第一印象就是他可真賣命工作。他在路邊不斷抓人客,看起來有點走投無路,而且雖然車都快滿了,還是硬想把座位湊滿才肯上路。坐前排兩個來自紐約的女遊客看著他放著我們十位遊客在小巴上,自己則遲遲不肯越上駕駛座、在人行道上流連抓補還沒上路的小貓(還沒找到理想導覽的遊客),不耐的念到 Come on dude, let’s go!
現在,我連導遊叫什麼名字都不記得,因為他有種作導覽只是為了糊口的感覺,那感覺太強了,把遊客的好奇心都抑制住了。他操著鄉間口音,像念稿一樣報告島上人們以補漁和觀光業為生,指出周遭稀鬆平常的日常物品,還三番兩次用同樣的詞語提到島上有自己有名的一位詩人,「He is a poet from the island, who wrote a lot about shark stories」。我聽不太懂他的口音,語氣洪亮、斷句奇怪。到後來都不知道那位詩人到底是寫什麼出名的。
指出路邊稀鬆平常的東西其實蠻有趣的,畢竟旅客若只知道景點資訊,卻對眼前活生生的居民一無所知,那是觀光業最冰冷的結果。轉幾個彎,晴朗藍天倏地下起雨來,導遊也面不改色的繼續剛剛的「that’s the garden, that’s the fence, and that’s the rain.」。牛牛擋路時,居民從車窗跟他聊了一陣,都是用Gaelic(現為愛爾蘭語)講話,聽著很是有趣!上路的時候,他利用機會補了一句「That’s a bit of Gaelic for you!」稱不上觀光內容,但是是不錯的插曲。
島上的觀光行程是標準的,各家都差不多:從上岸港口坐車開到 Dun Aengus後、回頭駐留 Seven Churches(只有三個是教堂)、還經過一個小沙灘(藍的呢)回到港口。
途中,導遊每遇到熟人,我便趁機偷窺他卸下觀光業職責後是什麼樣的人。會不會是民間故事中村莊那個不務正業、沒出息會被精靈教訓的人呢?看著他們滿面笑容的交換家常,還幫對方照相,倒也像一家人共同在島上謀生工作。我們這車遊客稍微等了一下,覺得島上居民的生活好像更立體了。
回程我們停在一個有點像是娛樂用的小岩石港灣,有人正在組帆船。這裡跟島上其他地方不一樣,充滿灰色大岩石。導遊說:「這比較像 Burren 的景色。」
跟團若要值回票價,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跟導遊閒聊問東問西。不過我跟導遊唯一的交談話題是找老公。
「怎麼樣,喜歡這裡嗎?」他問。「要不要住在愛爾蘭,每天早上起來都是這景色迎接你喔!」
我忙不迭的說想要,想要住下來。他跟旁邊一位老伯笑哈哈的說,「那可得給你找個老公了!」
好鄉村的對話啊!
Inishmore 南邊還有個小港口,周遭土地是農民住的地方,地圖上畫了個兔子圖示,表示那裡許多野兔自由來去,好想去看!可惜從港口走過去起碼要半小時,而導覽行程結束回到港口時已經四點,時間來不及,要自己騎車遊島自己掌控時間才有可能。
中午時分離開古堡時,步道邊出現了一位手工藝家,在賣稻草編織的聖布莉姬十字,是我此行第一次找到白紙黑字女神的蹤跡。我挑了幾個帶回家要分送給朋友,保佑家裡平安。現在這個十字,正在我廚房的架子上呢。
0 comments on “愛爾蘭遊記:邊境阿蘭群島 Inishmore 及 Dun Aengus 古堡”